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以及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IPCC评估报告系列解读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影响显著
- 2、ipcc关于全球变暖事实的主要结论有哪些
- 3、2014年发布的ip 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为什么制定提供了主要的科学支撑
- 4、ipcc关于气候变化的最新报告是多久的
- 5、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多少?
IPCC评估报告系列解读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影响显著
专家: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 孙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毋庸置疑的是,自工业化以来,人类的影响已使大气、海洋和陆地持续变暖。
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一直是IPCC历次评估报告的核心内容。从第一次评估报告到第六次评估报告,随着科学界对气候系统变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程度的评估信度也逐渐提高。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孙颖表示,这种认识的加深得益于观测资料的增加、气候模式性能的改善以及归因方法学的改进。
评估变量更全面 内容更系统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基于全球最新的观测和模式结果,用一章的内容系统评估了人类活动对大气和地表、冰冻圈、海洋、生物圈以及气候变率模式的影响。
孙颖表示,与第五次评估报告相比,此次评估的变量更加全面、内容更为系统。评估的成员不仅包括传统的气候变量,如气温、降水等,还增加了生物圈等其他圈层变量,从而减少了对单一变量评估带来的不确定性。
此次报告采用了参与第六次国际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气候模式。与第五次(CMIP5)的模式相比,CMIP6增加了更多的试验,从而使不同人为强迫因子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可以进一步被认识和量化,使得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得以加深。
在气候系统的不同圈层,包括大气、海洋、冰冻圈和地表气候变化等指标的变化中,均可检测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影响与模式模拟和基于物理机制预期的理解相一致。自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使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这一评估结论的信度在第六次评估报告里面进一步提高。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信号愈发清晰
近年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与工业化前(1850-1900年)相比,2011-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09 。孙颖表示,由于对不确定性理解的改进以及持续的变暖,第六次评估报告可对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的变暖进行归因,而第五次评估报告只能对1951年以来的变暖归因。换句话说,人为信号的检测从第五次评估报告的1951年提早到了1850年,明确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由于全球气温持续升高,人类活动的信号愈发清晰。“但将观测到的变暖归因于某种特定的人为强迫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孙颖补充道。
此外,与1951-2012年相比,1998-2012年全球平均气温升温速率存在一个短暂变缓的现象。孙颖解释说,升温变缓是暂时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太平洋年代际变化以及太阳活动和火山爆发的变化部分抵消了人为活动导致的地表变暖趋势。在此期间,全球海洋热含量仍在持续增加,表明整个气候系统是持续变暖的。
2012年之后,全球平均气温急剧升高。数据显示,2016-2020年这五年至少是自1850年有仪器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
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降水也产生了不小影响。孙颖表示,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活动很可能影响了大尺度的降水变化,在北半球中高纬陆地降水的增加中就检测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此外,人类活动还影响了湿润的热带和干燥的亚热带之间纬向平均降水差异的增加,1979年以来南半球夏季降水在高纬度地区增加和在中纬度地区减少都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呈现多发频发的态势。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和大多数大陆极端冷事件和极端暖事件变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强迫。近几十年全球陆地强降水加剧也可能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孙颖表示,由于最新的CMIP6检测归因模式比较计划资料的使用,第六次评估报告对于大尺度极端温度的变化归因更明确,指出温室气体强迫在极端气温变化中占主导作用,而在极端降水的变化中,温室气体的作用也可以在一些指标中检测到。
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进一步明晰
相较之前的评估报告,第六次评估报告进一步明晰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在气候系统的多个圈层中检测到。
在冰冻圈,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北极海冰损耗的主要驱动因子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孙颖指出,尽管模式对北极海冰平均状态的模拟存在很大差异,但所有CMIP5和CMIP6模式都再现了近几十年来海冰范围和厚度的缩减。
此外,北半球1950年以来春季积雪的减少也与人类活动有关,CMIP6模式比CMIP5模式更好地再现了北半球积雪的季节变化周期。同时,人类活动也很可能是最近全球范围内几乎普遍发生的冰川退缩的主要驱动因子,比如过去20年格陵兰冰盖表面融化很可能是受人类活动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热含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极可能是人类活动。孙颖表示,综合考虑冰川、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和热膨胀的贡献,人类影响至少是观测到的1970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主要驱动因子;而观测到的海洋热含量的增加已经延伸至深海,工业化以来(1850-2014年)海洋上层(0-700米)、中层(700–2000米)、深层( 2000米)分别吸收了58%、21%和22%的热量。此外,人类活动也影响着海洋盐度,主要表现为20世纪中期以来海洋表层和次表层盐分低的区域变得更淡,而盐分高的区域变得更咸。
在生物圈,同样检测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海洋酸化与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关系密切,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能导致植物生长施肥效应增强等。
孙颖指出,更多的证据和更新的资料均支持了人类活动是工业化以来大气、海洋和陆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这让我们对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我们把握未来方向、采取行动和选择应对方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ipcc关于全球变暖事实的主要结论有哪些
ipcc关于全球变暖事实的结论:
一是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毋庸置疑。1880-2012年以来的130多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85℃,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
由于海水受热膨胀及大量冰雪融水的涌入,1901-201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以每年1.7毫米的速率升高,1993-2010年更是高达每年上升3.2毫米。虽然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1998年以来全球地表增温速率降低,但未影响近百年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
二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在增加。201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分别达到391ppm、1803ppb和324ppb,分别比18世纪中期工业化开始之前高出40%、150%和20%,达到了近8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海洋吸收了约30%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酸化现象趋重。
三是全球范围的极端事件在增多。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0世纪中叶以来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发生明显变化。
极端暖事件增多,极端冷事件减少;热浪发生频率更高,时间更长;陆地区域的强降水事件增加,欧洲南部和非洲西部干旱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热带气旋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存在长期增加趋势。
四是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五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将使气候进一步变暖。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可能在目前基础上升高0.3~4.8℃;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将增加;全球降水将呈现“干者愈干、湿者愈湿”趋势。
海平面可能上升0.26~0.82米,海洋酸化现象加剧,海洋上层温度将升高0.6~2.0℃,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海洋环流;9月的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43%~94%,全球冰川体积减少15%~85%;全球变暖预期会通过触发自然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多种环境污染的程度。
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的可信度超过95%。与1750年相比,2011年人为因素的总辐射强迫值达到每平方米2.29瓦,比2005年的每平方米1.6瓦高出了43%,其中1750年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人为辐射强迫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报告认为,目前已经能在海洋变暖、水循环变化、冰雪消退、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等诸多方面,检测到人类活动影响的信号。
五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将使气候进一步变暖。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可能在目前基础上升高0.3~4.8℃;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将增加;全球降水将呈现“干者愈干、湿者愈湿”趋势;海平面可能上升0.26~0.82米。
海洋酸化现象加剧,海洋上层温度将升高0.6~2.0℃,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海洋环流;9月的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43%~94%,全球冰川体积减少15%~85%;全球变暖预期会通过触发自然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多种环境污染的程度。
扩展资料:
ipcc建立及目的和主要成果:
认识到潜在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它对联合国和WMO的全体会员开放。考虑到人类活动的规模已开始对复杂的自然系统,如全球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干扰。
许多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会造成严重的或不可逆转的破坏风险,并认为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不应成为推迟采取行动的借口。而决策者们需要有关气候变化成因、其潜在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可能的对策等客观信息来源。
而IPCC这样一个机构的地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决策层以及其他科研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等。IPCC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现有最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吸收了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数百位专家的工作成果。IPCC的报告力求确保全面地反映现有各种观点,并使之具有政策相关性,但不具有政策指示性。
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方法报告和技术报告。每份评估报告都包括决策者摘要,摘要反映了对主题的最新认识,并以非专业人士易于理解的方式编写。评估报告提供有关气候变化、其成因、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有关对策的全面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
至今,IPCC共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第一次评估报告》于1990年发表,报告确认了对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基础。它促使联合国大会做出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决定。
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第二次评估报告》于1995年发表,并提交给了UNFCCC第二次缔约方大会,并为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会议谈判做出了贡献;《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也包括三个工作组的有关“科学基础”、“影响、适应性和脆弱性”和“减缓”的报告。
以及侧重于各种与政策有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综合报告;《第四次评估报告》于2007年初发布,由于气候变化的明显表现,该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第五次评估报告》(2013年),其综合报告指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确的。
而且这种影响在不断增强,在世界各个大洲都已观测到种种影响。如果任其发展,气候变化将会增强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影响的可能性。
然而,当前有适应气候变化的办法,而实施严格的减缓活动可确保将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持在可管理的范围内,从而可创造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pcc
2014年发布的ip 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为什么制定提供了主要的科学支撑
IPCC报告提出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风险是灾害本身可能造成的影响减去当地具备的防御能力后所得的差值。面对同样的天灾,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风险更大,贫困人群较富裕人群风险更大。而风险管理,指的就是规避风险的能力。
巢清尘介绍,针对风险管理,中国气象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逐步建立了集气象风险普查、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风险业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重点开展了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预报和风险评估。近年来,国家气候中心牵头,联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开展了灾害风险普查,总计普查点达62232个。普查数据包括气象灾情以及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等等。综合以上种种数据,便可以确定各地的灾害临界阈值。“确定临界阈值以后,未来,中国气象局将结合降水预报,做出更有针对性的灾害预报,使公众更好地进行应对,这也是进行灾害管理的手段之一。”巢清尘说。
此外,我国气象部门还开展了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攻克致灾临界面雨量、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的关键技术难题,建成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并启动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实时业务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降低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ipcc关于气候变化的最新报告是多久的
2014年。
《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由中国气象局主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4年5月9日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举行宣讲会。基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与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减缓》的评估结论,来自60多家单位的近200位专家对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理念、政策措施进行宣讲。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多少?
2014年10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才会发布第五次评估报告。目前可以参考第四次报告的数据。
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过去100年里,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C,海平面升高了0.17米。报告预测,按目前情况发展,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温度将升高1.1—6.4°C,海平面或升高0.18—0.59米,高温、热浪以及强降水频率或增加。
IPCC在其发布的媒体消息中表示,一个由45名作者组成的团队将完成综合报告的撰写。综合报告将于2014年10月发布,标志第五次评估报告最终完成。在综合报告发布之前,三个工作组将分别于2013年9月、2014年3月和2014年4月发布各自的报告。
关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和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